全域智慧综合节能技术技术简介: 全域综合节能技术是一种“总体规划、分项实施、系统联动、综合效益、平台保证”的综合能源管理技术,应用了多项自主核心技术,包括: 1、智能化多平台集成技术 平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分布式新能源、能耗控制等新技术,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园区/楼宇、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可以有效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同时降低用能费用,提升能源管理能力,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同时利用5G技术,打造高端基础设施,提升信息传输效率;全面升级部署,实现管理无死角,信息无孤岛,营造绿色智慧园区;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管理,设备运行实时监测,故障诊断及告警,确保设备高效、节能、达到最佳运行状态,提高管理效率,能耗节约效果显著。 2、光储充智能联动技术 融合了可再生能源接入、能量储存管理、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电池检测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技术。该技术基于能源AI和电池AI、V2G双向互动、动力电池智能检测算法、智慧能源边缘计算等技术,通过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电网之间的智能互动,形成电网、“光储充检”一体化电站、电动汽车之间协调运作模式,实现安全、经济、高效运行。光储充智能联动技术还可以实现一体化能源站系统数据采集、监控、并离网切换、离网能量平衡控制、与上级电网的信息交互等功能,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同时,该技术通过引入高效的充放电控制设备,实现对充电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从而更好地保证充电的安全和稳定。 3、微能源网多能互补智能调度技术 微能源网多能互补智能调度项目,主要以园区为主体,通过对园区的源网荷储进行监测和管理,并根据不同的特征对园区的负荷及发电量进行预测;从而实现科学安全经济的调度。本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负荷监测:通过对园区的一、二级源荷全量监测,同时对三级重点负荷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园区的源荷情况;负荷预测:依据时间、负荷率、气候等多种特征性质,对园区的负荷进行多维度的预测;发电量预测:依据装机容量和气候变化等特征,对分布式光伏、风力等新能源进行发电量多维度预测;储能出力预测:依据储能装机容量、负荷需求变化、价格变化等特征,实现对储能出力的预测;调度优化:依据园区负荷、电网供电、园区新能源出力等情况,经与科学、安全、经济的认证,优化园区电力系统的整体调度。调度监测:调度优化执行后,监测优化调度的各类指标性能,反馈调度优化方案的情况。 4、基于秒级响应的边缘智能网关技术 秒级边缘智能网关项目,以秒为采集和计算的时间单位,从而实现稳定可靠的、高效快捷的边缘计算。该技术可实现: 多态组网:支持如485、ZigBee、蓝牙、WiFi、Lora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态与设备组网的能力。 网的能力。 多协议扩展:支持如645、188、Modbus、西门子PLC、OPC 及自定义等协议的便捷扩展能力; 数据采集:支持7*24小时连续的稳定的秒级组网设备的数据自动采集; 数据缓存:可根据不同场景下,动态配置缓存数据的能力; 多点上传: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以不同的协议、不同的数据格式、不同的加密验证方式,至少支持往2个以上数据中心的数据上传能力; 断点续传:支持断点续传的能力; 联动处理:支持数据处理、分析和决策,可以快速响应实时的数据需求,同时实现联动机制; 5、生产过程可追溯的碳管理技术 生产生活过程中,涉及原料加工、生产流转、废气排放、能源消耗等方面都会有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该技术可实现: 工业边缘计算:支持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决策,可以快速响应实时的数据需求,同时实现联动机制。 能源管理:实现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能源消耗管理和监控; 碳足迹建模:根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每个环节建立碳足迹模型; 大数据运算:依据碳足迹模型提供稳定高效的计算; 区块链: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电子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碳足迹可追溯; 数字孪生:将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以及公共辅助设施等进行数字化模拟,实现碳足迹可视化。 6、特殊场景虚拟传感技术 虚拟传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工作参数,如温度、压力、流量等,同时也可以用于监测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以及产品的质量;虚拟传感技术可以模拟多个物理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从而在实现相同功能的同时,降低了传感器的成本。虚拟传感技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调整和修改传感器的参数和性能可以通过不断增加虚拟传感器的数量和种类,扩展监测系统的功能和范围,可以避免实际传感器可能出现的漂移、故障和损坏等问题,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虚拟传感技术可以与计算机、单片机等设备无缝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等功能,从而方便地集成到现有的监测系统中 适用范围(场景): 工厂、园区、医院、学校、商业、酒店、政府公共建筑等。 技术案例一1. 项目名称:思达工业园低碳工厂改造项目 2. 项目概况:深圳市思达仪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思达)成立于 1993 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智能电表、智能水表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电子制造企业,在深圳市龙岗区拥有占地 10 万平方米花园式的思达工业园,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1座五层厂房,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职工宿舍2座,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
园区内主要用能场景为工业厂房(少部分外租)、办公楼(少部分外租)、公寓(宿舍、食堂)等,能源消耗以电能为主,此外还有少部分生活用水和天然气,无可再生能源利用。 园区每年用电量基本上都在400万度以上,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020年用电量达到550万度,2018~202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每年用电高峰期主要集中在4~11月。 结合整体用能情况,园区在用能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能源消耗以电能为主,且每年用电量较大,存在较大节能空间; 2.以市电为主,无新能源利用,不利于节能减排; 3.用电高峰期集中在4~11月份,也是光伏发电最佳时期; 4.有充足的光伏电站建设场址; 5.主要用电负荷为空调、空压机、生产设备 3.应用产品:光储充一体化、空调系统智能化、智慧配电监测系统、公共区域照明及智能化、宿舍用电智能化、能管平台 4. 产品特点:完善能源信息和提高能源有效利用 减少环节,优化流程,建立客观能源评价体系 加快故障处理,提高能源事故的反应能力 能源系统采用集中管理和分散控制 减少运行成本,提高生产率 通过优化能源调度和平衡指挥系统,节约能源 为智慧化管理提供条件 5. 服务内容:建设光储充一体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采用智能空调节电控制器,减少待机、待机能耗浪费、待机和延长空调使用时间能耗浪费 实现对企业配电系统及配电房的运行监控、环境监控、安防监控、消防监控等 建立一套智能照明系统,对公共区域、路灯等的照明进行现场控制和集中控制 智能电表内对应各用户单元的计量单元独立,保证计量准确性:控制单元独立,保证控制可靠性;每户宿舍冷热水单独计量 6. 运营效果(节能减碳效果):充电桩运营,年综合效益达10万余元 综合能效建设,年节电170万kWh,占比工厂耗能30.8%。年碳排放量减少120吨。 综合经济效益,项目投入1000万元左右。政府补贴300万,年节电150万元。投资回报期5年,全生命周期效益3000万元。 实现减员增效,服务时间拉长至24小时。 技术案例二1. 项目名称:深圳某广场能源运营管理案例 2. 项目概况:项目电费收缴率不到80%,长期的收缴不平衡大大影响了项目的资金周转。 平均年公区能耗达到150万KW/H左右,平均年能源收支亏损60万元左右。 检查出存在的跑冒滴漏和偷电漏电情况达到50多个。 大部分耗能设备均为老旧产品,无及时维护,能耗浪费情况严重。 项目电力维护班5人,常规管理,存在职位管理冲突情况,执行差,人力成本高。 项目整体能源管理体系弱,日常电力运营问题多,并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 应用产品:预付费智能缴费系统,智慧能源运营 4. 产品特点:(1)不改变客户原有合理的生产运营用能模式,并提供持续能源服务,和客户共同管理项目用能 (2)从电费收支角度切入,通过收支平衡原理,避免因各类主客观因素变化引起的电量结算扯皮 (3)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将项目所有能耗数据化,建立有效的实时能源监控分析平台 (4)专业能源审计与分析团队多种KPI值剖析项目用能,建立能源托管体系,提供周期服务报告 5. 服务内容:本项目完成水泵改造、照明改造、电梯改造以及能源管理精细化等监测服务。 6. 运营效果(节能减碳效果):项目电费收缴率不到80%,长期的收缴不平衡大大影响了项目的资金周转。 平均年公区能耗达到150万KW/H左右,平均年能源收支亏损60万元左右。 检查出存在的跑冒滴漏和偷电漏电情况达到50多个。 大部分耗能设备均为老旧产品,无及时维护,能耗浪费情况严重。 项目电力维护班5人,常规管理,存在职位管理冲突情况,执行差,人力成本高。 项目整体能源管理体系弱,日常电力运营问题多,并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通过能源托管实施,广场降低30%左右公区能耗,提供客户电费营收100%,项目能源营收由原来5万元/年增加至65万元/年! |